6月28-29日,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創新學術研討會在廣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隆重舉行。研討會由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會聯合主辦,澳門中西創新學院承辦,廣東科技學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協辦。會議以“高等教育創新與現代產業創新”為主題,圍繞高等教育與現代產業雙向賦能、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融合、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創新實踐、突破產教融合壁壘發展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等議題展開多維度研討。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李大勝教授,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會會長、澳門大學校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華教授,澳門中西創新學院校長、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會監事長、南博教育總校長仲偉合教授,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廖益教授、常務副會長盧曉中教授,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廣州大學黨委書記歐陽謙教授,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姜虹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學教務長暨學術委員會主任趙偉教授,香港恒生大學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周萬雷教授,澳門旅遊大學創意旅遊及智慧科技學院院長趙偉兵教授,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廣志教授,澳門大學南國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龔剛教授,世界數字科學院國際首席人工智能官、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創始會長杜蘭博士,華為公共事業軍團副總裁趙祎鑫等領導嘉賓,與來自省內外的高校領導及教學、科研等部門/院系負責人和教師代表,以及有關教育科研機構、行業企業負責人和有關高校相關學科專業的研究生共200餘人參加會議。會議分別由盧曉中和仲偉合主持。
盧曉中主持
李大勝致辭
李大勝代表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致辭。他指出,本次研討會深入貫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國教育大會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等重要政策精神,邀請粵港澳三地及國內專家學者、高校與企業代表,以全球視野緊扣國家戰略與大灣區發展定位,圍繞高校學科建設與大灣區產業需求精准對接、AI技術賦能人才培養體系路徑、人文社科與現代產業深度融合模式等議題,探索高等教育創新路徑,回答高等教育何為的時代使命。他強調,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和新興產業對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高等教育與現代產業的深度融合是推動社會進步、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重大國家戰略部署,三地高校資源豐富、產業特色鮮明,既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力量,也有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他認為,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不僅依賴於教育模式的變革,還要與產業發展緊密聯動。對此,高校應以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為核心驅動,推進高等教育與現代產業雙向賦能,同時,以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為主要抓手,引領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與融合創新,著力培育大灣區創新人才與新質生產力。他希望,粵港澳三地高校、企業、科研機構應打破地域、體制與學科壁壘,共建產學研合作平台,實現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精准匹配,形成教育支撐產業、產業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環,構建以解決產業重大問題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
宋永華致辭並作主題報告
宋永華代表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會致辭。他強調,大灣區高等教育創新肩負著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區域協同共進、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三重使命。他指出,高等教育創新是關乎國家競爭力與區域發展活力的核心戰略。作為大灣區重要成員,澳門應充分發揮“一國兩制”與“中葡平台”獨特優勢,在構建大灣區高等教育協同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模式、探索創新發展路徑等方面率先突破,為大灣區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提供示範。在“高等教育強國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澳大探索與實踐”主題報告中,他深入剖析教育強國戰略下區域與高校的共生關係,分享了澳門大學“立足澳門、共建灣區、融入國家、走向世界”的發展定位,介紹了校企合作、延伸辦學等實踐路徑。同時,以中藥現代化創新生態鏈為例,生動展示了澳門大學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及產學研合作全鏈條上的實踐成果,彰顯其在推進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與創新中心建設中的積極作為。
仲偉合致辭
仲偉合代表會議承辦方致辭。他指出,大灣區建設離不開高等教育支撐與人才跨域流動,高等教育需從“知識生產者”轉型為“創新生態建構者”,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等深度融合,實現雙向賦能。他提出,要實現跨界融合和制度創新,需從三方面發力:一是重構育人模式,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高等教育融合,注重培養思辨與創造能力;二是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構建協同創新體系,貫通創新成果轉化全鏈條;三是破除體制壁壘,構建大灣區協同教育格局與一體化高等教育共同體。此外,他還介紹了中西創新學院以“數字+”戰略構建數智教育生態、籌建相關學位課程建設與博士後招收,以及南博教育集團搭建全鏈條人才培養供給體系的具體實踐。
倪明選作主題報告
倪明選作“從知識儲備到價值創造—AI時代創新人才培養的生態重構”主題報告。他圍繞新知識時代高等教育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展開探討,提出以元能力培養、融合學科建設、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的創新人才培養生態體系。同時,他結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辦學實踐,介紹了該校通過粵港融合辦學機制、“三融一化”模式,以及基於項目的探索式創客教育等舉措,推動教育從知識傳授向價值創造轉型的經驗,為AI時代新型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提供了創新範例。
莫家豪作主題報告
莫家豪在“培育具全球視野及人文關懷專才:香港恒生大學的經驗”主題報告中,深度解析該校“博雅+專業”教育模式,闡釋“具全球視野及人文關懷專才”的培養理念,分享在育人實踐中實現跨學科學習與全人發展有機融合模式。
歐陽謙作主題報告
歐陽謙作“城市綜合性大學創新發展的路徑探索”主題報告。圍繞廣州大學“紮根廣州、服務灣區”的辦學使命,他深入剖析城市綜合性大學發展過程中的機遇與挑戰,提出城市綜合性大學應緊扣城市發展需求,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深化改革創新、強化國際合作等舉措,實現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雙向賦能,為區域建設及國家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趙偉兵作主題報告
趙偉兵在“國際教育合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中,分享了澳門旅遊大學的實踐經驗。該校依托旅遊教育優勢,構建“學曆教育+職業培訓”雙軌體系,通過開設旅遊相關學位課程,打造理論與實踐結合、國際化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積極推廣澳門職業技能認可基准(MORS),推動人才培養標准與產業需求精准對接,為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探索出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
姜虹作主題報告
姜虹在“人工智能賦能未來教育的幾點思考”主題報告中,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時代未來教育的核心內涵,對比國內外AI賦能教育的政策與實踐成果,提出未來教育的創新理念與探索方向。同時,她結合南方科技大學在AI通識課程建設、科研平台搭建及新工科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實踐經驗,為構建“人本智能”教育生態、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系統性方案與示範經驗。
趙偉作主題報告
趙偉作“大學的演進和深圳理工的實踐”主題報告。他系統梳理大學從傳統“象牙塔模式”向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脈絡。他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學在追求學術卓越的同時,需強化社會使命、服務國家戰略,注重學科交叉融合與開放辦學,以實現社會價值最大化。他結合深圳理工大學打破院系壁壘的模塊化設計、交叉學科“六位一體”學院建設及“三院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為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實踐參考。
杜蘭作主題報告
杜蘭在“AI賦能高等教育:通用人工智能的機遇與挑戰”主題報告中,以AI領域重大技術突破為切入點,梳理了AI從運算、感知到認知智能的發展脈絡,揭示大模型技術及應用趨勢。她深入剖析AI賦能教育變革的同時,指出學術誠信、知識准確性、教育公平、學科傾斜等四大核心挑戰,強調要發揮人的獨特性,以人文精神引導科技發展,構建人與AI協同的教育生態。
周萬雷作主題報告
周萬雷在“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嘗試:以澳門城市大學為例”的報告中,以該校從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為背景,闡述AI與高等教育融合的實踐路徑,展現了文科為主院校推動AI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澳門高校的辦學實踐探索。
趙祎鑫作主題報告
趙祎鑫在“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報告中,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對產業、人才及教育的變革影響,介紹華為通過DeepSeek大模型與昇騰算力平台,在教育領域實現多場景賦能的實踐,提出“AI+教育”相關思考與建議,為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培養適應智能經濟的創新人才提供技術支撐與解決方案。
林廣志作主題報告
林廣志在“人文社科與現代產業雙向賦能的實踐與思考”報告中,以澳門科技大學“歷史學+”學科融合建設為例,闡述歷史學研究對產業發展的賦能作用,以及產業需求對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反哺效應,形成了“有目標、有團隊、有課程、有平台、有網絡、有基地”的教研產學術與品牌體系。
龔剛作主題報告
龔剛在“數字化時代的人文教育與人才培養”的報告中,以數字人文的溯源與哲科共生為起點,探討了虛實宇宙觀在東西方的碰撞情況。他提出數字化時代的教育要保持對計算理性及算法哲學的反思,通過詩學對數字化生存進行詩性呈現與反思,升維認知境界,以更好地面對、解釋和引領數字化生存與人類新世紀。
廖益總結講話
會議最後,廖益作總結講話。他指出,會議選址橫琴具有典型意義,匯聚了粵港澳三地智慧,搭建了思想碰撞、學術交流、成果共享的高水平平台,為大灣區高校深化產教融合、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供重要實踐參考,也為培育大灣區新質生產力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撐,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事業邁向新高度。他表示,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未來將持續搭建學術交流合作平台,不斷提升服務省內高校、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事業的能力,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更多粵港澳協同創新的智慧和力量。
6月29日,參會人員前往珠海湯臣倍健產學研合作基地參觀考察。該企業創立於1995年,2010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2022年轉型為強科技型企業,是技術先進、品控嚴格的膳食營養補充劑生產基地。考察團先後參觀無人倉庫、透明工廠,觀摩了AI驅動的智能化生產流程和嚴苛品控體系,這對推動高等教育與現代產業融合、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