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廣播電台:AI时代翻译的革新与未来–2025年国际经贸金融及机构翻译大会在上应大举行

近日,“2025年国际经贸金融及机构翻译会议”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翻译学界权威、行业领军人物和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翻译技术的革新与未来发展方向。

 

AI与翻译: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

“真正的教育创新,既要拥抱技术变革,更要守护人文精神。”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教授谈到,当前,全球正处于人工智能产业化与治理协同推进的关键阶段,人类独有的创造力、情感共鸣能力与社交智慧愈发彰显珍贵价值。在AI时代浪潮中,高等教育要以技术赋能,以人文铸魂,锚定育人初心。

d1939284f26693360eeac78f960a1ed8.jpg

“面对中英语言间的文化鸿沟,只有人类译者才能精准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与深层理念。”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强调,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工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长仲伟合教授提出,未来译者需成为“语言能力+跨文化素养+AI驾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服务全球化背景下的经贸、金融与法律需求。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胡开宝教授分析认为,AI将重塑翻译行业格局,基础翻译需求下降,但精通双语、深谙文化差异并能有效运用AI工具的高端人才将成为国际传播的中坚力量。

 

前沿议题:生成式AI与翻译实践

会议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入讨论,关于翻译伦理,广外高翻学院院长蓝红军教授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保障翻译质量与文化多样性的伦理基石;香港恒生大学萧世昌副教授提出,需建立更智能的人机协作解决方案。关于金融翻译,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提出“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教学法,助力学生适应AI时代的金融翻译需求。对于法律翻译,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探讨了AI技术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呼吁构建规范化的技术应用体系。浙江大学屈文生教授在谈到商事法律翻译实践时提出,翻译史研究应突破传统范式,探索基于历史语境的新型研究方法。

 

全球视野:东西方学者共话翻译未来

来自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的Daniel Gallego-Hernández教授通过跨大洲金融翻译研究揭示学术与实践的异同,为全球金融沟通搭建认知桥梁。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教授则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了元数据研究范式正在重塑数字时代的翻译史学,为翻译运动提供多维分析视角。北京语言大学王立非教授提出,商务翻译能力建设显著推动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特别是在ICT领域成效突出。

cda2493e94b3665aa3d3c49cd86ba252.jpg

会议还设有多个分论坛,聚焦AI与行业应用,来自中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等8国的学者围绕“AI时代译员角色”“生成式AI教学应用”“翻译质量评估”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既有宏观趋势分析,也有具体案例分享,为翻译教育与行业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

“在AI驱动的新时代,翻译已超越语言转换,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毛祥东在闭幕式上表示,期待与全球同仁携手,致力于培养融通“技术、文化、价值”三维度的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以上由记者刘康霞、通讯员吕客报道

 

資料來源:AI时代翻译的革新与未来:2025年国际经贸金融及机构翻译大会在上应大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