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魏鑫)1981年,澳门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东亚大学成立,开启澳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截至2024年,澳门共有10所高等院校,包括4所公立院校和6所私立院校,形成“公立引领基础学科与社会服务,私立侧重应用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多元格局。
随着澳门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澳门高等教育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近年来,澳门持续支持高校优化学科布局,推动高校开办多元课程,培养城市发展所需的产业人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高等教育创新高地。
作为澳门十所高校之一,中西创新学院自2001年建校以来,通过聚焦应用学科、灵活学制及产教融合,与公立高校形成互补,共同支撑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人才需求。
高校建设如何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近日,央视网记者专访中西创新学院校长仲伟合,探寻“校地共生”的创新路径。
央视网: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背景下,您认为澳门中西创新学院面临哪些独特的发展契机?
仲伟合:刚上任时,我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思考中西创新学院未来究竟该如何发展?纵观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虽然真正起步不过几十年,但在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和特色建设方面都已取得显著成就。如今澳门高校在校生总数已突破5万人——这样的发展规模来之不易。要知道,过去澳门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几乎默默无闻。
从宏观环境看,无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还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都为澳门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共建优势学科、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
我们正身处数智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变成了数据,工具变得更加聪明。人工智能渗透到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时代,数据可以被挖掘,语言可以被建模,思维可以被预测,人类经济社会面临着一场彻底的重构。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学校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建设成为一所澳门领先、湾区特色、国际化、创新性、应用型大学。我们的目标是探索科技应用创新,培养卓越数智人才,服务湾区产业升级发展,融入国际发展大局。
央视网:作为学校的校长,您心目中理想的中西创新学院应该具备哪些特质?能否为我们描绘您期待的办学图景?
仲伟合:我们制定了系统化的发展路线图:2024-2025年为夯实基础阶段,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专业建设: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优化现有教学资源配置
——学位布局:盘活已有教学资源,逐步增设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
——空间拓展:有序推进办学空间扩展计划
我们现在围绕着“数智+”作为整个学科布局的核心,融合新工科、新文科、新理科、新商科的特色,延伸出四大学域,即数智科创、数智技术、数智人文和数智社会。希望以后人们一提到中西创新学院,就知道这是一所以培养适应数智时代发展的复合型卓越数智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大学。
央视网:学院的名称中“中西”与“创新”这两个关键词,您认为应该如何诠释?它们体现了学院怎样的办学理念与特色?
仲伟合:“中西”二字,既是中西创新学院的先天文化基因,也是我们“融汇中西”特色文化的表达。我们致力于融合中西方优质教育资源与理念,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育人体系。学校面向全球招聘,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知名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营造出多元开放、跨文化共融的教学氛围。同时,我们也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为学生提供赴海外高校进行短期交流或联合培养的机会,助力他们拓展语言能力、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青年全球胜任力。可以说,“中西”不仅体现了我们扎根澳门、融通中外的办学定位,也体现了学校在推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担当。我有信心带领团队,共同将中西创新学院打造成一所澳门领先、湾区特色、世界知名的开放式、创新型、国际化应用型大学。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们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他们在不断探索中激发自身潜能、叩问知识边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以致用与产业对接,注重项目制教学和跨学科融合。学校坚持“学-训-研-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路径,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我们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创新实验室与项目工作室,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导师,并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打造集教学、实践、科研、创新于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让学生通过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锤炼能力,在行业实践中提升素养,成长为兼具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央视网: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学校是否应该重新考虑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或者说,该如何平衡质量与速度的关系?
仲伟合:当前的教育生态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为本”。我们经过审慎评估认为,传统的规模扩张式发展在当今时代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快速扩张难以保障生源质量和教育水准;另一方面,也与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战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需求背道而驰。在此背景下,中西创新学院制定了《中西创新学院发展规划(2023-2035)》,提出要打造一所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强的创新型、应用型大学,致力于面向未来培养中西文化底蕴与数智时代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们积极服务大湾区建设,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中西创新学院现有的旅游娱乐业管理学士和副学士课程已经运作了二十多年,为澳门本地的企业培养了千余名优秀人才,为澳门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旅游休闲业的专业化、现代化转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包括数智科技、数智语言服务、智慧旅游娱乐管理、数智教师教育、数智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等新课程,并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将课堂与产业前沿深度结合,通过实习、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出真正贴合产业发展实际、能够直接进入职场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我们积极服务和回馈社会,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倡导全民学习理念,通过持续进修、社区教育、长者教育等非学位课程板块,续推动社会人士的成长与进步,积极践行教育服务社会的使命。
央视网:立足澳门,放眼国际教育发展,您对提升澳门整体教育水平有哪些思考?
仲伟合:教育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所大学若不能持续提升教育品质,终将失去立身之本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澳门高等教育首先要在“质量立校”上持续用力,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完善课程体系,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推动育人方式的系统性变革。
其次,特色发展是高校可持续成长的关键路径。每一所高校都应结合自身定位与区域需求,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与科研项目,形成不可替代的办学品牌。对澳门而言,应依托其中西文化融合的独特优势,发展语言服务、文化创意、会展旅游、国际传播、数智科技等特色领域,共同构建具有区域引领力的教育生态。
澳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进一步拓展全球视野,积极推动“全球引才”机制,吸引来自世界一流高校的优秀教师和研究人才落地澳门,促进教学内容、科研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真正把澳门打造成为中外教育合作的重要枢纽和人才交流的战略高地。
我相信,只要坚持质量为先、特色引领、产教融合、国际标准,澳门的高等教育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央视网: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智能翻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作为华南地区同声传译领域的重要开拓者,您如何看待语言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价值?尤其对于年轻一代,外语学习是否依然不可或缺?
仲伟合:语言不仅是沟通和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思维的体现。语言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认知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构建认知模式、思维习惯和培养文化敏感度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学习,则有助于学生建立多元文化意识和开放性思维,从而懂得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对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至关重要。
即便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仍然坚信外语学习的不可替代性。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大多数标准化和初级的翻译任务,但是对复杂文本的处理、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隐含意义的解读和对人类情感的把控,都难以和人类媲美。人工智能的幻觉问题可能会导致它们在面对无法处理的复杂文本时胡编乱造。如果将未加审核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直接应用,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AI从来不是纯粹中立的,它嵌入了开发者的语言逻辑、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选择,我们敢不敢把架设沟通桥梁的任务完全托付给人工智能?
语言在数智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实用价值愈发凸显。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发展,语言不仅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也是人机交互的重要载体。举个例子,当我们使用英语与ChatGPT交流时,往往能获得更为准确和流畅的回答;而当我们使用中文与DeepSeek等本地化大模型互动时,就会发现,这些本土化大模型在理解和处理中文方面更具优势。
能在多语言、多文化、多制度交织的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青年,将成为数智时代最具竞争力的人才之一。我们应该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为新一代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塑造开放的心态和跨界融合的能力。
编辑:刘海林 责任编辑:张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