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教育頭條:數智化技術如何推動中小學教育革新?大灣區這些學校亮觀點

近日,數智時代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教育創新發展論壇在澳門中西創新學院舉辦。來自大灣區中小學教育領域的各界代表、教育專家和學者分享了各自在教育創新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共同探討數字化和智能化對中小學教育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推動中小學教育創新發展。

論壇上,中西創新學院校長仲偉合介紹,目前中西創新學院正以“數字+”為辦學方向。他認為,在數智時代,數字化和智能化對教育發展至關重要,教育工作者應利用好大灣區優勢,不斷實踐與探索教育數字化,為大灣區教育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次論壇為大灣區中小學教育創新發展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臺。”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代副局長陳旭偉表示,數字化和智能化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各位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大灣區中小學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此次論壇由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局指導,澳門中西創新學院聯合粵港澳大灣區著名中小學共同舉辦。论坛现场。

活動現場

中國教育學會原副會長、華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兼附中校長吳穎民:

教育工作者應提升數字意識和技能

數字技術正深刻改變中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要求教育者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改革。

在數字時代,教育者需要重新思考“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什麼培養人”這三個基本問題,並認真思考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素養和核心素養的要求。

實現教育的數字化轉型面臨多重障礙,包括教師的數字化意識和技能的缺乏。

因此,教師利用數字技術來改進教學和學習方式,對於推動教育公平和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包括更多地重視數據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等的培養。

吴颖民

吳穎民

澳門教業中學校長賀誠:

AI“學校大腦”將助力個性化教育

“學校大腦”是一個全面整合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學生表現等方面數據的系統,旨在通過數據驅動提高學校的運行效率和教育質量。

數字時代,教育應更加注重個性化學習,借助AI技術為每位學生提供量身定做的學習路徑,學生、教師和管理者三大角色在數字化教育環境下都將發生變革。

對於學生,他們將享受到AI書童的陪伴。這些書童能夠提供個性化輔導,支持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於教師,AI助手將幫助他們實現精准有效教學。管理者則將通過AI助理得到數據支持,以更科學的方式進行決策。

這種數據驅動的教育模式不僅能夠提升教育質量,還將增加教育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讓學校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體。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教育系統能夠實時響應學習者的需求,實現真正的個性化教育。

贺诚

賀誠

廣州市執信中學黨委書記何勇:

數字化教育要關注人文價值培養

數字化教育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旨在推進教育公平和全民終身學習。

人工智能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減輕教師負擔和提高管理效率。

但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使用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如學術不誠信和作業代寫等。這些都是當前教育領域需要面對的挑戰。

基礎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和正確的價值觀。在數字化時代,教育不僅要關注技術應用,還要關注人文價值的培養,以確保科技發展能夠服務於人類文明的進步。

何勇

何勇

澳門培正中學副校長陳敬濂:

關注學生差異,推動公平教育

教育要以學生的未來出路為關鍵,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技能。根據人才需求趨勢,學校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協作式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力等技能。

與此同時,教育工作者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推動公平教育,包括在教育部門的資源配置和獎學金的發放等方面。

培正中學在進行創新課程改革中采取了一些舉措,積累了一些智慧課堂的教學經驗,例如引入STEAM課程和各種科技教育內容,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創新能力,實施新的課程和教學方法,倡導合作解決問題能力和科技能力的培養,以及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等。

陈敬濂

陳敬濂

廣州市實驗外語學校校長萬清華:

AI將助力實現教育的全球化

數字技術在教育創新中有六個主要變革方向:學習場所的轉型、教師工作方式的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創新、課程及內容的變革、反饋評價的創新以及學校管理系統的創新。

數字技術將使學習空間更加靈活、教師角色向引導者轉變、學生學習更加主動和個性化、課程內容趨向實踐和跨學科、評價方式更加立體和准確、學校管理更加高效。

隨著AI技術的發展,智能教育平臺、教育機器人將成為教育機構的標配。這些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學習,還能培養其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此外,AI還將助力實現教育的全球化,為更多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機會。

万清华

萬清華

澳門廣大中學校長陳建邦:

應更加關注培養學生的“軟技能”

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通過組織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情商。

教育應擁抱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但教育的核心不應僅限於技術技能的提升,而應更加關注培養學生的“軟技能”,如創造力、批判性思考、溝通與合作等。這些能力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將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硬技能”的重要性。

在迎接未來挑戰的同時,教育的核心仍然是愛。教育應培養具有愛心和社會責任感的學生。

陈建邦

陳建邦

廣州培文外國語學校校長樊瑞:

教育的核心是德性的培養

德育在教育中具有首要地位,教育的核心是德性的培養。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能力。盡管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對未來的職業前景造成不確定性,但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廣州培文學校組織了多種教學活動,如“每日目行”和“街頭演講”,來培養學生的道德感、公共參與感以及表達能力。

面對知識爆炸和智能時代的挑戰,教育應促進人的多樣化和自由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引導每個孩子成為一個富有情感、靈魂和個性的人。

 樊瑞

樊瑞

澳門創新中學校長崔寶峰:

以教育創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教育創新和數智化不僅是技術的應用,而是涵蓋了創新思維、藝術素養、愛國主義教育等多個方面。

在AI時代,教育系統需要作出相應的變革,以適應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教育系統內部也應不斷創新。例如,創新中學通過強化藝術教育和創新思維訓練,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社會的能力。此外,國際合作和全球視角很重要,特別是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

數智化素養不僅僅是技術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過教育創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他們未來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做好准備。

崔宝峰

崔寶峰

國信教育集團執行董事長、總校長遲雲平:

堅守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科技創新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數字化教育在教育形態、教學模式、科研模式、傳承路徑等方面帶來變革,這些變革使得教育更加靈活、個性化,並有助於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和留存。

在數字化教育的背景下,應堅守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開放的教育背景下,要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複興,以應對新的挑戰和考驗。

迟云平

遲雲平

南方+記者 錢明雅

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編輯 翁子媛

校對 何翠瑩

 

資料來源:廣東教育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