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國際語言服務學會就職典禮暨數智語言服務課程建設高端論壇在中西創新學院成功舉辦

2025年10月31日,由澳門國際語言服務學會與中西創新學院聯合主辦的澳門國際語言服務學會就職典禮暨數智語言服務課程建設高端論壇在中西創新學院中土校區禮堂隆重舉行。活動以「數智語言服務:聯灣區、聯內地、聯世界」為主題,匯聚來自海內外多地的政府部門代表、高校學者與業界領袖,共謀語言服務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活動伊始召開了澳門國際語言服務學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大會由學會創立人、會長仲偉合教授主持,全體會員表決通過首届會員大會主席團及理監事會名單,標誌學會正式進入制度化、專業化運作新階段。

隨後舉行的就職典禮在莊嚴的國歌聲中開幕,由中西創新學院助理校長黃華主持。學會理事長、中西創新學院特聘講授王立非宣讀了會員大會主席團及理監事會成員名單。

澳門中聯辦教青部副部長李勇先為仲偉合頒發會長證書。仲偉合會長為名譽會長黃國文、張洪明、徐傑頒發證書,並為副會長張雲峰、朱憲超;理事長王立非,副理事長李麗,理事高明、田亮;監事長李德鳳,副監事長陳妤婕等頒發證書。

在任職宣誓儀式上,澳門中聯辦教青部副部長李勇先與澳門教青局高教廳廳長許嘉路監誓,新任理監事代表莊嚴宣誓,表達為推動澳門語言服務事業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與使命。

澳門國際語言服務學會創立人、會長仲偉合在就職演講中指出,成立澳門國際語言服務學會是順應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學科發展的新方向、科技進步的新融合和澳門發展新要求的重要舉措。語言服務產值高速增長,市場規模持續擴大,語言服務從軟實力轉變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與雲計算等數智技術正重塑語言服務的生產方式,釋放巨大潛能,語言服務學科應運而生。語言服務學科並非翻譯學科的替代,而是翻譯學科的升級與延展,是融合科技、文化與產業的全新生態。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的橋樑,亟需一個專業化、國際化的平台整合資源、對接需求、引領行業。學會要成為連接澳門與灣區、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樑,成為推動技術創新與行業規範的引擎,成為凝聚人才、服務社會的紐帶,為澳門繁榮和國家戰略實施貢獻力量。

仲偉合表示學會將以章程為綱,構建開放、民主、共建、共享的運行機制,圍繞技術創新、決策諮詢、國際合作、標準制定與文化傳播五大任務,推動語言服務的專業化與標準化發展。學會將聚焦「葡語+數字技術」、「語言服務+文化傳播」和「數據賦能+標準引領」三大創新方向,打造多語智能實驗室與行業規範體系,建設國際合作與文化交流平台,努力把澳門建設成為面向大灣區、服務葡語國家與一帶一路的國際語言服務樞紐。

澳門教青局高教廳廳長許嘉路在致辭中表示,為貫徹習近平主席關於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重要精神,澳門特區政府正着力擴大教育合作「朋友圈」,強化澳門「一中心、一平台」的戰略定位,推動高等教育優化治理結構、完善學科佈局、培養多元化人才。語言不僅是文明的載體,更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國際語言服務學會的設立將構建學術研究、行業實踐和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機制,充分發揮澳門中葡平台的獨特優勢,助力澳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語言服務樞紐,並提升本地在全球語言技術與文化交流領域的影響力。教青局將一如既往支持高校與業界深化協同,促進教育、科技與人才的融合發展,助力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為澳門及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張洪明教授在賀辭中表示,澳門國際語言服務學會的成立恰逢其時,承擔着推動語言技術應用創新、政策研究與國際合作的重要使命。期望學會積極擁抱數智化,引領語言科技創新;加強政策引導與標準建設;深化全球合作,打造中葡及一帶一路語言服務聯盟;立足本土產業,推動語言服務與多元經濟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產教融合;以科技賦能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聚焦標誌性項目落地,形成示範效應。

香港城市大學專業溝通新前沿實驗室聯合主任Esterina Nervino助理教授在賀辭中表示,澳門國際語言服務學會的成立,標誌着澳門在語言服務與科技融合領域邁出重要一步。隨着人工智能與數據技術的深度應用,語言服務正成為全球數字經濟與國際交流的重要基礎設施。學會將匯聚學界與業界的智慧,推動語言技術創新與應用突破,為澳門及大灣區的語言服務發展提供新動能。

主旨演講環節由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原院長劉和平、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傑、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黄國文、廣束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王巍巍主持。

中西創新學院特聘教授、澳門國際語言服務學會理事長王立非發布並解讀《粵港澳大灣區語言密集型崗位人才供需大數據報告》。報告立足數字中國、健康中國和一帶一路三大國家戰略,系統分析了大灣區語言人才的結構現狀與未來趨勢。研究顯示,語言服務正成為支撐數字經濟、跨境貿易與智慧康養的重要基礎設施。報告首次明確了三類核心語言人才類型——語言科技人才、語言健康人才與一帶一路語言人才,分別對應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應用、語言康復與特教服務、以及多語種國際合作的戰略需求。根據2025年1月至8月的招聘大數據分析,一帶一路語言崗位需求佔比最高(71.7%),語言科技崗次之(26.3%),語言健康崗雖僅佔2%,但增速最快。報告預測至2030年,大灣區語言人才總需求將達45萬人,其中語言科技人才年均增速達24.6%,語言健康人才高達38%。目前,大灣區已有70所高校開設外語或翻譯專業,覆蓋26種語種,但與新興產業需求仍存在結構性差距。報告提出四大行動方向。一是推進「數智語言服務」碩博課程與實踐基地建設;二是共建粵港澳語言服務平台、促進資源開放;三是設立語言科技創新基金,推進「AI+語言康復」應用;四是在自貿區打造語言服務樞紐,全面支撐2030年高質量語言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全民閱讀教育研究院院長郭英劍教授在主旨演講《把語言變成生產力:外語學科對接國際語言服務的新路徑》中指出,語言正從學科之學走向國家之需,從翻譯被替代走向人機協同,從成本中心轉變為生產力來源。唯有將語言納入系統,才能讓語言真正成為生產力。他提出外語學科轉型的標準化、場景化、生態化路徑,主張以共同語言形成共同能力,以關鍵場景推動創新,並以協同機制確保可持續發展。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電腦及資訊科學系副主任、自然語言處理與中葡機器翻譯實驗室主任黃輝教授在主旨演講《從「詞」到「世界知識」——大語言模型時代的機器翻譯新焦點》中回顧了從1954年喬治城—IBM實驗到大模型驅動的神經機器翻譯(NMT)發展歷程,指出機器翻譯正從「詞匯對應」邁向「知識建模」與「跨語言理解」。他表示,在LLM時代,語言不僅是符號轉換,更是世界知識與文化語境的重構。基於其團隊發表於ACL 2024的研究成果,他展示了「前綴文本誘導法」如何改善大模型的跨語言對齊與生成效果,證明未經監督微調的模型亦具多語潛力。他強調,未來的機器翻譯應實現信、達、雅與文化感知的融合,讓翻譯真正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智慧橋樑。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教授王立弟在主旨演講From Policy to Practice: LSPs’ Organizational AI Strategies and Translator Engagement中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語言服務機構的組織文化與生產流程,但管理層AI戰略部署與譯員實際應用體驗之間存在脫節。譯員普遍面臨培訓不足、技術門檻高、決策參與度低等問題。他建議語言服務組織應在自上而下的戰略驅動與自下而上的譯員創新之間建立整合機制,完善反饋閉環,實現組織與從業者的協同發展。他呼籲業界在推進AI應用的同時加強風險治理、數據安全與倫理審查,並在翻譯教育中培養AI素養與自主學習能力,推動語言服務業高質量、智能化轉型。

英國杜倫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代語言與文化學院終身教職副教授鄭冰寒在以《人工智能賦能的認知口譯研究:範式轉型與未來展望》為題的主旨演講中回顧了口譯技術從「機械輔助」到「人工智能增強」的發展歷程,指出人工智能技術正以自動語音識別、大語言模型與人機交互為核心,重塑口譯員的工作模式與認知結構。他強調,人工智能介入使口譯員在多感官信息處理中需重新分配注意力與認知資源,並可能出現跨模態干擾。他提出,未來認知口譯研究應建立融合多感官處理、動態調控與情緒韌性的理論框架,運用眼動追踪、腦電與語料行為數據開展多維研究,探索人機協同口譯的認知適應機制與策略演化。他認為,口譯研究將從關注翻譯準確性轉向追求認知協同效率,推動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在語言服務領域的深度融合。

主題報告環節由深圳技術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鍾玲教授主持。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王巍巍教授以《需求導向的翻譯博士課程建設與創新路徑》為題作主題報告,闡述翻譯教育在新時代服務國家戰略與產業轉型中的使命升級。她指出,隨著《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首次設立翻譯博士專業學位(DTI),翻譯教育正進入以服務國家話語體系建設與國際傳播能力為核心的新階段。廣外DTI項目秉持需求引領、實踐導向、協同育人理念,重構博士教育模式,突出重需求、重實踐、重交叉、重創新、重國際、重核心的六大原則。DTI課程通過構建高校、行業和政府三方協同機制,將人工智能、大數據與語料技術深度融入教學,致力於培養兼具技術、管理與創新能力的高層次翻譯領軍人才。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英文系副教授郇昌鵬在主題報告《語料庫驅動的批評形象學:賦能國際語言服務與國家形象傳播》中提出融合語料庫語言學與批評話語分析的批評形象學新範式,探討語言、權力與國家形象建構的關係。他指出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的符號偏見與心理定勢,並提出「三界模型」(符號世界、心理世界、現實世界)與「3V模型」(可見性Visibility、價值Valence、聲音Voice),闡釋國家形象在話語空間中的循環建構機制。語料庫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正推動語言服務從內容生產走向認知管理,從被動執行轉向策略賦能。建議通過建立負面框架識別機制、構建跨文化隱喻策略庫、開發語料化舆情預警系統等舉措助力中國話語的全球可見度與影響力。

西安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趙毅慧以《深耕語言服務,鏈接絲路發展——西安外國語大學語言服務人才培養的使命與創新》為題發表專題分享。她指出,作為新中國最早設立的四所外語院校之一,西外長期以多語種優勢服務國家戰略與國際交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西外通過「一體兩翼、三輪驅動、多方協同」的人才培養格局推動翻譯教育與人工智能、文化傳播、法律服務等領域深度融合。西外將依托「絲路語言服務協同創新中心」與「多語智能翻譯平台」,推動語料共建、智慧語言服務與定制化大模型應用,為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話語體系國際化貢獻更多「西外力量」。

新譯科技(深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田亮以《大灣區數智語言服務行業發展——行業生態建設暨全球要素AI平台》為題發表主題報告,從數據要素、算法算力與產業生態三個維度闡述語言服務業的智能化轉型路徑,提出建設一庫兩模N應用的全球要素通AI平台,整合專利、文獻、企業、人才等七大要素庫,通過自研算法與行業模型實現要素智能匹配與價值反哺,打造覆蓋產業監測、技術發現與人才挖掘的智能生態。田亮強調,語言服務的核心競爭力正從翻譯效率轉向知識生產力,以「五化一體」(準確化、即時化、專業化、流程化、智能化)實現從內容生產到決策支持的全鏈條升級。

當日下午,與會嘉賓參觀中西創新學院氹仔校區,深入了解學校智慧校園建設及數智語言服務教學與科研設施。

澳門國際語言服務學會於2025年8月正式獲澳門特區政府批准成立,是澳門首個聚焦語言服務研究與發展的國際平台,學會以「聯灣區、聯內地、聯世界」為宗旨,旨在推動粵港澳語言服務一體化建設,搭建集學術研究、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於一體的開放合作平台,探索語言教育、人工智能與國家戰略需求的深度融合。

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標誌著澳門國際語言服務學會的正式啟航。未來,學會將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區域政策協同、促進學術與產業融合,助力澳門打造面向大灣區、服務葡語國家及一帶一路的國際多語服務樞紐,在數智浪潮與全球化變局中貢獻澳門智慧與澳門方案。

 

 

澳門國際語言服務學會組織架構

 

  • 一、名譽會長(3人)

黃國文(澳門城市大學)、張洪明(澳門科技大學)、徐傑(澳門大學)

  • 二、會員大會主席團(3人)

會長:仲偉合(中西創新學院)

副會長:張雲峰(澳門理工大學)、朱憲超(四川語言橋)

三、理事會(9)

理事長:王立非(中西創新學院)

副理事長:李麗(澳門理工大學)(學術分會會長)、蒙永業 (北京悅爾)(企業分會會長)

理  事:仲偉合(中西創新學院)、高明(澳門博士翻譯)、田亮(深圳新譯)、何恩培(武漢傳神)、肖鵬程(章魚時代)

秘書長:楊豔超(中西創新學院)

四、監事會(3人)

監事長:李德鳳(澳門大學)

副監事長:陳妤婕(澳門科技大學)、楊瑞鋒(北京雅信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