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路徑思考

澳琴大學城建設應立足灣區、放眼全球。

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路徑思考

 

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被本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列為四大重點工程項目之一,其承擔着三重戰略意義。第一,大學城是教育與人才高地,天然承擔“在地國際化”的功能,對外接軌全球資源,對內服務澳琴產業升級,呼應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關於“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和“推進珠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示範”的三大戰略目標。第二,大學城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產教融合的最佳試驗田。通過大學城,可實現科研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在澳琴同頻共振,把教育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從而實現共建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第三,大學城是粵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在教育領域先行先試,進行規則銜接和制度創新的試驗,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探索人員、資金、規則高水平銜接,架構國際化教育治理的可複製範式。隨着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進度的推進,教育界應該深入思考和探討“大學城該怎麼建”這一關乎澳門和大灣區未來發展的核心問題。

一、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的政策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依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二○二五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將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納入四大重點工程項目,明確指出要通過“人才培養國際化”、“科學研究國際化”和“科技交流國際化”,推動澳琴兩地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分階段實現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目標,藉此推動科研突破、形成產業支撐,為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形成“以教育強基礎、以人才促轉型、以科創推多元”的戰略閉環。

在此背景下,大學城的價值遠大於辦學場地擴充。大學城更深層次的價值在於可通過制度創新、跨境協同和內涵建設,把人才、科技、產業三位一體地納入大灣區發展全局,是一個承載制度創新、功能重構與生態培育的系統性工程。橫琴作為“一國兩制”的制度交匯點,可以探索包括跨境辦學模式、學籍與學位互認、科研成果跨境轉化、人才自由流動,以及科研資金規則互通在內的一系列制度創新,為大灣區乃至全國積累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二、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的願景設想

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應該是一個集教育高地、科創樞紐、人才港灣於一體的綜合平台。既要具備與世界一流大學比肩的知識生產能力,又要建構面向灣區產業轉型的成果轉化機制,更要營造能夠吸引和留住國際青年才俊的開放環境。

在空間形態上,大學城不應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建築群”,而應當成為“校區──園區──社區”一體化的知識生態圈:校區承載教學與科研,園區承接技術轉化與企業孵化,社區則提供宜居、宜業、宜學的配套,使學術活動與城市生活無縫銜接。

在功能定位上,大學城需要兼顧“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產業轉化、文化交流”四大核心功能。既要培養高水平的本科與研究生,推動學科交叉與拔尖創新人才計劃;又要建設一流的交叉研究平台,與大灣區產業鏈形成互補;同時應具備服務葡語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的文化交流功能,成為中國與世界對話的重要視窗。

在制度實踐上,大學城更應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摸索出跨境教育治理的新模式。例如,在學位互認、學術評鑑、科研資金監管、知識產權保護、人才便利流動等方面建立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安排,為全國其他自貿區或教育合作項目提供示範。

換言之,未來的大學城,不僅要成為澳門教育和經濟適度多元的重要支撐,要成為大灣區教育科技協同的重要載體,更要在全球教育版圖上佔有一席之地,像新加坡的裕廊創新區、韓國的松島全球大學校區一樣,形成高密度的國際科研與教育節點,既能“引進來”,吸引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進駐;又能“走出去”,培養本地人才走向國際,真正建成面向全球的國際教育城。

三、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的實施建議

在過去一年裡,大學城建設逐漸落地,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進展,“硬體建設”與“制度探索”的雙線並進,“多校並進、各有所長”的格局初步顯現,為下一步建成教育高地與國際人才集聚平台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的過程中,“國際化”是題眼,“公私協同”是抓手,產教融合是動力。

第一,大學城應立足灣區、放眼全球。這不僅意味着引進外籍教授或開辦幾個聯合課程,而是要在制度、理念與路徑上實現深層次國際化。對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而言,所謂“在地國際化”,既是突破空間局限、把世界資源引入澳琴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本地教育、科研與產業能級的必由之路。

第二,大學城應公私協同,打破“重公輕私”格局。在學科分工上,公立院校強基礎、攻前沿(如人工智能演算法、醫學工程、基礎理論),私立院校強應用、接產業(智能製造、數字文創、數智語言服務、數智教師教育、智慧旅遊娛樂、數智文創),共同構築“基礎──應用──轉化”的科研產業化閉環。

第三,大學城應產教融合,推動“前校後廠”可感可及。在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化框架下,搭建“校內研發──校外孵化──園區轉化”的成果轉化閉環。

具體而言,大學城應在制度設計、資源整合、產教融合、人才引進與國際化辦學五個層面協同發力,形成可持續、可複製、可推廣的治理模式。

第一,制度建設。成立“澳琴教育聯合管理委員會”,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探索跨境教育治理新模式。重點是建立跨境法律清單與“清單之外、協商解決”的機制,確保學籍管理、學位授予、素質核證、科研經費使用、知識產權保護等核心問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要推進“一校兩區”制度創新,使澳琴高校能夠在合作區延伸辦學,並在學科設置、師資聘任、學生招生等方面享有更大自主空間。

第二,資源共享。高等教育是一個高投入的產業,如果缺乏協同,容易造成重複建設與資源低效利用。大學城應建立課程共享平台與大型儀器共享基金,推動教學資源和科研設施跨校、跨境共享,避免各自為政。例如,可以參考歐盟“伊拉斯謨(Erasmus+)”計劃和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等世界級灣區的儀器共享經驗,推行跨校選課、學分互認,並將重大科研設備納入共享清單,通過統一預約與專款補貼提升使用率。

第三,產教融合。打通“校內研發──校外孵化──園區轉化”的全鏈條,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可探索設立政府引導基金、成果轉化基金,並完善專利質押、技術股權、收益分配等制度安排,降低成果轉化成本。橫琴深合區擁有特殊的稅收與跨境金融優勢,率先試點“教育+科創+金融”的協同模式,把大學科研成果直接對接灣區產業鏈,建設面向葡語國家和“一帶一路”市場的技術轉移中心。

第四,人才戰略。建設國際教育城,人才是核心。要啟動“澳琴學者計劃”,柔性引進全球頂尖團隊,實行“不唯地域、不唯全職”的聘任機制。同時,對標新加坡“外國專才計劃”和香港“傑出人才計劃”,在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科研經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打造“國際人才港灣”。此外,還要培養本地青年學者,設立青年學者和創業者支持計劃與跨學科創新平台,提升澳門自有科研力量的可持續性。

第五,國際化辦學。鼓勵促進世界一流大學進入澳琴合作辦學,設立辦學項目與合作辦學機構等,通過合作辦學,引進前沿學科、學術人才與學術成果。推動雙聯學位、聯合實驗室和國際會議落地澳琴。設立多語種會務中心和國際學生服務平台,提升跨文化溝通與國際認證能力,打造“不出灣區、對接世界”的學習與科研體驗。把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視窗,與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同頻共振。

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的建設,是澳門高等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一次歷史性跨越,既是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的現實需要,也是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要求。唯有通過制度創新、資源共享、產教融合、人才引進與國際化辦學並舉,大學城才能真正從硬體建設邁向內涵建設,成為國家教育強國戰略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行實踐地和制度創新高地。

 

 

中西創新學院校長

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會監事長

 

仲偉合

 

資料來源: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路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