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西创新学院校董、校长仲伟合发起的“澳门国际语言服务学会(Macao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ervice Society)”正式通过澳门特区政府官方核准,成为澳门成立的首个语言服务研究的国际平台。
为此,译世界独家专访了仲伟合教授,对于平台发起初衷、近远期规划、筹备落地现状等一一进行解密。对于语言服务领域的从业者、研究者和对多语种文化感兴趣的公众来说,可以以何种形式参与到学会的建设和活动中来?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译世界:您作为中西创新学院校董、校长,发起成立“澳门国际语言服务学会”的初衷是什么?为何选择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推动澳门首个聚焦语言服务研究的国际平台落地?
仲伟合教授:我发起学会的初衷,一方面是想依托中西创新学院的教育资源,搭建语言服务领域的“学术研究-行业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下的创新平台,解决当下学术成果转化不足、人才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二是借助澳门地区的区位优势,填补澳门缺乏专业语言服务国际平台的空白,推动澳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枢纽。
对于学会的定位,我们立足于打造“学术研究、行业服务、国际交流”三重属性兼具,区别于单一学术团体或行业协会,形成 “产学研协同”的特色型跨区域平台。联合中西创新学院、澳门多所高校以及头部企业构建合作网络,成为澳门对接国际语言服务资源的核心枢纽。
当下是语言技术加速迭代的关键期,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翻译领域应用从“概念”转向“实际应用”,市场对智能化语言服务的需求激增;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深化,跨区域经贸、文化交流对多语种服务需求迫切,此时落地学会,可快速对接市场与区域发展需求,抢占语言服务创新与协同发展先机。
译世界: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且具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您认为学会的设立如何契合澳门的城市定位,又能为澳门的产业发展或文化建设带来哪些独特价值?
仲伟合教授:澳门作为大湾区“连接葡语国家、辐射国际” 的门户及 “一国两制” 下的多元文化城市,“澳门国际语言服务学会”将秉持 “国际交流合作”“多语种文化传播” 的宗旨,与澳门 “中葡平台”“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的定位高度契合,可助力澳门强化语言桥梁功能。
此外,学会将依托澳门不可多得的“中葡平台”区位优势,在国际合作中锚定 “中葡双语服务” 与 “大湾区国际联动”,学会成员将涵盖跨境高校及内地语言服务企业,计划联动葡语国家相关机构,希望借助“区域协同 + 国际辐射” 的布局在中葡语言服务、大湾区与国际市场对接中发挥桥梁作用。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上来看,学会致力于推动澳门语言服务从“传统翻译”向“数智化、专业化”方向升级,培育语言技术研发、政策咨询等新兴业态,形成澳门特色的产业增长点;从文化建设协同上来看,学会将通过多语种文化项目,深化澳门居民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以语言为载体向国际传播中华文化与澳门特色文化,提升澳门文化整体软实力。
译世界:我们看到,学会定位为“非牟利机构”,在筹备过程中,您和团队是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行业服务”的关系,确保学会既能产出专业成果,又能切实解决语言服务领域的实际问题?
仲伟合教授:学会是经过澳门特区政府相关部门正式批准的社会团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我们希望通过学会平台实现“双向联动机制”与“项目产业孵化”。
“双向联动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团结“学术”和“行业”两支队伍,学术队伍来自国内外高校,包括香港、澳门高校的翻译专业和语言技术的专家学者,负责理论研究与技术探索;行业队伍来自传神语联网、新译科技等一批头部语言服务企业,提供市场需求反馈与实践场景支持,确保研究课题成果可落地应用。
“项目产业孵化”则是围绕行业实际需求设计学术研究方向,如针对“智能医疗语言服务”“葡语国家经贸翻译标准化”等行业痛点,联合高校与企业开展专项研究。后期,研究成果将通过“技术产品”“行业标准”“培训课程”等形式直接服务行业,同步实现学术价值与行业价值的双向驱动。
译世界:学会宗旨中提到“推动语言技术创新及应用”,尤其强调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赋能作用。您认为澳门在语言技术研发或应用方面有哪些差异化优势?学会将通过哪些具体举措落地这一宗旨?
仲伟合教授:澳门拥有 “中葡双语 + 国际视野”的差异化优势,在葡语-中文双语技术研发上具备天然基础;同时澳门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在“多语种智慧旅游服务的应用场景上更具实践优势。
基于以上的澳门特色,学会计划一方面依托中西创新学院的“多语智能计算实验室”,联合澳门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以及智能语言服务企业等共建 “中英葡数智语言技术研发中心”。研发适配葡语国家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翻译系统、多语种大数据分析工具。
另一方面,学会将策动开展“语言技术应用试点”的落地,与澳门本地的文旅、医疗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智能翻译机器人”终端和多语种服务平台。
译世界:澳门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学会计划如何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例如是否会与海外语言服务机构、高校建立合作,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跨区域联动?有没有考虑过与内地的一些语言类学会(如LBDA)等进行跨地区的合作?
仲伟合教授:国际合作方面,学会将优先与葡语国家语言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对接国际语言服务组织,如国际翻译家联盟、CSA语言服务咨询公司等,引入ISO国际标准与资源,提升学会国际影响力。
同时,将在大湾区内部推动 “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联盟” 建设,整合澳门、深圳、广州等地的政府、高校、企业资源,开展跨区域人才交流、技术共享与项目协作。
可以向大家预告一下,本月31日将举办“澳门国际语言服务学会”正式启动大会暨就职典礼,当日将同步举办“数智语言服务课程建设高端论坛”,大会吸引了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众多高校和企业参与;后续还计划联合举办“大湾区数智语言服务论坛”,共同制定区域语言服务行业标准,开展跨地区的语言技术成果展览与人才认证合作。
译世界:您长期深耕语言服务与翻译教育领域,此前在相关领域也有丰富实践经验。您会如何将过往的经验融入学会运营,尤其是在“推动语言服务行业专业化、标准化”方面,是否有具体的规划或目标?
仲伟合教授:确实有一些这方面的思考,我会把翻译教育领域的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 经验转化为学会的“人才培养标准”,例如,我们正在计划编写《数智语言服务核心概念与术语》,推动语言服务行业专业化、标准化。
具体规划与目标是:短期内(1-2年),联合行业企业、监管机构编制《澳门数智语言服务行业操作指南》,规范智能翻译工具使用、数据安全、服务质量评估等流程;长期内(3-5年),推动 “大湾区语言服务认证体系”建设,针对翻译和语言服务从业人员、语言技术产品、语言服务质量等设立分级认证标准,提升行业整体的专业化水平。
译世界:目前澳门本地的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是否存在人才缺口、技术短板或行业规范缺失等问题?学会成立后,将优先针对哪些行业痛点开展工作?
仲伟合教授:目前澳门本地语言服务企业多以中小规模为主,数量在30家左右,业务集中于口笔译,数智化技术应用不足;存在高端人才缺口,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学会成立后,将优先针对行业痛点开展“澳门语言服务行业人才普查”,联合高校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开设“AI 翻译工具应用”、“中葡经贸翻译”等短期课程;二是推动围绕“智能医疗语言服务”“葡语国家经贸翻译标准化” 等,联合高校与企业开展专项研究。
译世界:作为学会发起人,您对学会的短期(1-3年)和长期(5年以上)发展有怎样的规划?例如在会员发展、项目落地、成果产出等方面是否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仲伟合教授:从3年短期规划方面来说:
人才培养上,中西创新学院将开设数智语言服务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建立数智语言服务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和培养语言服务高端人才。
学会发展上,计划吸纳 200+会员(含 30+企业会员、50+高校会员、120+个人会员),覆盖内地和大湾区核心语言服务机构与高校;
项目实施上,计划完成 “中英葡智能应急沟通语料库” 一期建设、试点3个项目,包括智慧旅游语言服务平台、医疗健康智能问诊服务平台、应急救援多语种沟通平台,联合澳门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等机构,共建 “中英葡数智语言技术研发中心”;
成果产出上,发布《大湾区语言数据标注行业发展报告》《大湾区语言密集型岗位人才供需报告》等,为全球了解大湾区语言服务市场提供参考。
在5年长期规划上,学会立足于成为 “国际知名、湾区领先” 的语言服务平台,会员覆盖 20+国家和地区;建成“大湾区语言服务大数据中心”,为政府、企业提供数据咨询与决策支持。此外,学会将着力培育3-5 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语言技术项目,推动澳门成为全球中葡语言服务的创新高地,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深化、数智化与标准化成果输出,在中英葡粤语服务等细分领域形成国际影响力。
译世界:学会的核心团队将由哪些背景的人士组成?在团队搭建过程中,您最看重成员的哪些能力或特质,以确保学会能高效推进各项宗旨落地?
仲伟合教授:在学会的核心团队打造上,可以提前透露一下,学会将设名誉会长,由来自澳门大学的徐杰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的张洪明教授及澳门城市大学的黄国文教授等三位在语言学界著名的专家担任;我本人将担任创会会长,中西创新学院王立非教授担任理事长,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担任监事长。学会的首届理事会由学界专家、头部语言服务企业的高管等成员组成。
学会非常看重成员的三个能力或特质:一是“跨领域整合能力”,能衔接学术、行业、政策资源,推动多主体协同;二是“数智化视野”,了解语言技术发展趋势,能把握行业创新方向,以契合学会推动语言技术创新及应用的宗旨;三是“服务意识与公益心”,认同学会非牟利宗旨,愿意投入精力推动行业共同发展,而非单纯追求个人或机构利益,保障学会非牟利属性及各项工作公益导向。
仲伟合简介

仲伟合: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专业教育、外语教育领军者、翻译本科专业、翻译专业学位首倡者及奠基者之一。英国考文垂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威斯敏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央兰开夏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现任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董、校长、南博教育总校长;西安翻译学院名誉校长;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广东省翻译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高等教育协会副会长,广东欧美同学会(广东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会监事长,澳门国际语言服务学会创会会长等职务。
曾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侨鑫集团联席总裁、侨鑫学院校长;曾兼任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口译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终审|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