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打造“數字+”與“健康+”學科集群 加速推動澳琴國際教育城建設

打造“數字+”與“健康+”學科集群 加速推動澳琴國際教育城建設

 

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的建設是澳門特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重要佈局,具有重大背景和戰略意義。澳門特區政府在《二○二五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已將“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列為四大重點工程項目之一,強調通過“人才培養國際化、科學研究國際化、科技交流國際化”推進琴澳兩地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分階段實現大學城建設目標。這一佈局既是回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關於“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進橫琴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的戰略要求,又是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支持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目標的重要舉措。

一、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仍存核心挑戰

(一)頂層設計缺失與統籌管理機制缺位

當前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規劃視野未能完全跳出“澳門延伸區”定位,更多強調解決澳門高校空間不足問題,即“澳門所需”,但在如何更好地服務“國家所需”和“廣東所能”方面,戰略謀劃的深度和廣度仍有不足。同時,大學城建設涉及粵澳兩地,橫跨發改、教育、海關等多個部門,但目前缺乏具有權威性的跨部門、跨區域協調機制,在應對跨區域、跨領域的深層次制度性障礙時,仍面臨權威性欠缺、協調難度大等問題。這導致澳門各高校在橫琴的校區規劃呈現碎片化佈局,空間規劃與資源配置缺乏系統性,公共科研設施、學術交流平台等缺乏統一規劃與共享機制,難以形成大學城應有的集聚效應和學術氛圍。

(二)學科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錯位

澳琴產教融合面臨的核心挑戰並非學科方向的完全不匹配,而是更深層次的結構性錯位。澳門高校在“數字+”和“健康+”領域的優勢學科與橫琴主導產業高度契合,但存在人才技能結構和產業轉化能力上的顯著鴻溝。隨着橫琴產業快速發展,對具備“技術硬實力+領域專業力+戰略洞察力”的複合型、創新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澳門高校畢業生雖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國際視野,但傳統高等教育模式使其人才培養重心仍偏向科學研究和理論探索。這導致高校雖能產出高品質學術成果和專利,但缺乏能將科研成果成功落地轉化的科技企業家,導致“澳門有研發缺轉化,橫琴有需求缺技術”。

(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存在較大梗阻

粵澳兩地分屬不同社會制度與法律體系,導致高等教育領域制度銜接存在障礙、一體化協同效應受限。在人員方面,專業技術人才職業資格互認推進遲緩,高端人才難以無縫跨境執業;在資金方面,內地科研經費跨境撥付至澳門團隊流程複雜;在數據方面,大規模科研數據跨境共享面臨合規性考驗;在物資方面,科研物資快速通關需求與現有監管流程不匹配。

二、高規格高質量建設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

(一)探索“管委會+法定機構+市場化公司”的創新治理架構

一是成立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省級領導小組與管理委員會(決策與監管)。建議成立由廣東省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粵澳兩地相關高級別官員共同參與的“橫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省級領導小組”,下設執行機構“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管理委員會”(簡稱“管委會”),全面負責大學城的規劃、建設、運營及管理。二是設立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法定機構(公共服務與產學研促進機構)。管委會下設技術轉移中心、國際人才服務中心、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等法定公共服務機構,並賦予其在特定領域享有一定自主權,能更靈活、更專業地銜接市場與學術界。三是組建市場化的開發運營公司(開發建設與運營)。由管委會牽頭,聯合高校基金、產業資本和金融機構組建市場化開發運營公司,負責基礎設施建設與資產運營,實行專業化市場運營,形成“政府引導、法定保障、市場運作”的三位一體治理體系。

(二)構建與澳琴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緊密交織、相互賦能的學科鏈。

一是設立澳琴產學發展動態監測平台。確保大學城的學科設置能夠適度超前於產業發展需求,對高校申報符合區域產業定位的新興交叉學科實行特別審批程序,並建立“殭屍學科”退出機制。常態化開展產業需求圓桌會,形成校企學科課程和實踐基地共建機制。二是全面推行“產業──學科雙首席”制度。打破學術與產業之間的“旋轉門”障礙,在“數字+”與“健康+”兩大核心學科集群的重點學院實施雙首席或雙院長制度,聘請產業領軍人才擔任產業首席,參與課程設計並主導聯合實驗室、中試平台和成果轉化,建立以產業貢獻為導向的考核激勵體系,促進學科鏈、產業鏈、創新鏈協同發展。

(三)創新人才引育機制,構建產學研協同育人體系。

一是建立全球頂尖人才聯合引育中心。建立由省、澳、琴三方共建,集人才引進、評估、服務於一體的實體化運作平台。依據澳琴產業靶向清單,實施“一人一策”精準引才,推行“雙聘∕柔性流動”機制並配套薪酬、社保、稅務銜接方案,提供“一站式、管家式”的醫療、子女教育、居留與配偶就業等國際人才服務。二是開展“訂單式”、“學徒制”等人才創新培養模式。推行“訂單式”培養,企業全程參與從招生到畢業設計各環節,根據崗位需求定制課程體系,學生入學即簽訂就業意向協定並獲得企業獎學金支援。在工程技術、生物醫藥等應用型學科探索“現代學徒制”,採用雙導師模式,學生在企業實踐計入課時,由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聯合指導,實現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培養真正符合產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三是探索“微學位”與“項目制學習”。鼓勵高校增設契合產業需求的“微學位”項目,以及跨學科“項目制學習”課程,學生可通過完成商業或技術項目獲得學分。

(四)深化澳琴規則銜接,打造澳琴一體化制度環境。

一是實施科研物資“白名單”制度和快速通關機制。由大學城管委會聯合海關、檢疫、藥品監管等部門與澳門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協商,建立“科研急需物資白名單”。針對清單內的試劑、耗材、小型儀器設備等,推行“一次審批、隨需隨報、快速核放”的便利化通關模式。二是建設“澳琴數據安全港”。探索在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內建設“澳琴數據安全港”,經脫敏、脫密處理的科研、醫療、金融等數據,允許在“安全港”內存儲、建模和分析,在保障國家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釋放數據要素的科研和商業價值。三是拓展專業資格互認範圍和探索單向認可模式。在現有專業資格互認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範圍拓展至“數字+”與“健康+”產業急需的專業領域,並探索推行“澳門認證、橫琴備案即可執業”的單向認可模式。

 

中西創新學院校長

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會監事長

仲偉合

 

資料來源:打造“數字+”與“健康+”學科集群 加速推動澳琴國際教育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