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至12日,由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英国利兹大学翻译学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英联合翻译学研讨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顺利举行。本届研讨会以“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口笔译的人本化”为主题,汇聚了中英两国翻译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与青年研究者,围绕人工智能语境下的翻译研究与实践等前沿议题展开研讨。
(研讨会大合影)
开幕
4月11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6号举行。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副院长周慧教授主持了开幕式。珠海校区区管委会刘梅主任、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院长常晨光教授以及利兹大学翻译学中心王斌华教授分别致欢迎辞。
(周慧教授主持开幕式)
(珠海校区管委会刘梅主任代表校区致欢迎辞)
(常晨光院长代表学院致欢迎辞)
(利兹大学王斌华教授代表会务组致欢迎辞)
第一场主旨发言
开幕致辞后,会议进入主旨发言环节。11日上午的第一场主旨发言由利兹大学翻译学中心王斌华教授主持。来自伦敦大学院、澳门大学和澳门中西创新学院的三位学者发表主旨演讲。
(主旨发言现场)
伦敦大学学院Theo Hermans教授以“Think Again? Translation Studies after Move 37”为题,聚焦于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层面所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并以此为契机,提出须对翻译研究展开概念性反思。他指出,尽管我们尚未完全理解AI是如何通过深度学习达成某些判断,但这些系统所取得的成就已引发我们对翻译本质的重新思考。学界应借助AI激发新的理论探索路径,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研究视角。
(Theo Hermans教授作主旨发言)
澳门大学孙艺风教授以“AI and Translation: Rethinking Humanistic Approaches in the Digital Age”为题,系统探讨了数字时代翻译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人工智能、神经机器翻译及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与方法,提升了效率与可及性,但同时也引发对人文价值缺失、学术边缘化等问题的担忧。孙教授呼吁在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的同时,坚守翻译学科的解释性、批判性与伦理维度,推动人类智慧与机器计算的协同共进。
(孙艺风教授作主旨发言)
澳门中西创新学院仲伟合教授的发言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专业教师的能力发展”。他从人工智能重塑翻译行业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包括数字技术应用、教学手段创新、跨学科融合与职业能力发展等维度的教师能力发展模型,旨在为新时代翻译教育者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仲教授指出,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译教师需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教学理念,以引领学生在复杂多变的语言服务市场中稳步前行。
(仲伟合教授作主旨发言)
第二场主旨发言
11日上午的第二场主旨发言由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邵璐教授主持,来自中山大学的王东风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威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山大学教授王东风教授以“时代的文学翻译”为题,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文学翻译的诗学挑战。王教授指出,文学语言的核心特征是“反常化”,其所带来的前景化效果构成了文学性的本质。尽管人工智能在语言识别与内容转化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但在处理文学性表达、传达原文美感与诗学功能方面仍显不足。倘若AI无法实现“以反常对反常”的翻译策略,其产出文本将难以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从而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翻译。王教授基于诗学视角,深入分析了AI辅助下文学翻译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提出译者应在技术赋能下进一步拓展文学理解与表达的边界。
(王东风教授作主旨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威教授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学科:困境与方案”的发言。基于大规模社会调查数据,张教授深入分析了当前翻译专业存在的现实困境,包括市场定位模糊、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翻译研究价值弱化等问题。他呼吁翻译学界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重申翻译教育应服务现实社会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如重构学科定位、推动教学系统改革、深化跨学科融合等,以实现翻译学科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张威教授作主旨发言)
分论坛
4月11日下午为平行分论坛环节。本次会议共设置了十二个主题的分论坛,涵盖翻译理论、实践、教学、评估与跨媒介研究等多个维度。各分论坛主题分别为:AI时代的翻译理论再思考、AI时代的文学翻译研究、AI时代的口笔译教学、AI时代的语料库翻译研究、AI时代的口译研究、AI时代的多媒体翻译研究、文学翻译与翻译史研究、AI辅助译后编辑、AI与翻译质量评估、AI与人工翻译对比研究、不同文类的AI辅助翻译实践和AI辅助口笔译实践。主旨嘉宾也参与到各分论坛点评发言。来自全球的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的翻译研究与教学创新展开深入交流,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三场主旨发言
4月12日,研讨会的第三场主旨演讲由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王悦晨博士主持。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皮奥特·布卢姆琴斯基(Piotr Blumczynski)教授以“Human Touch, Sight, Sound, Smell, and Presence in the Age of AI: Translation as Sensory Experience”为题,探讨了翻译作为一种感官经验的多重维度。他指出,尽管新一代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语言处理方面表现卓越,但翻译的“人本性”仍不可或缺。通过引入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翻译的身体感知理论(somatics of translation)及感性翻译(sensuous translation)等视角,他呼吁重审翻译的本质,强调感官体验在人机协作翻译中的核心地位。
(Piotr Blumczynski教授作主旨发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朱纯深教授发表题为“Translation as a Mode of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AI: Human Wisdom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演讲,提出应将翻译教育视为一种提升人类智慧的独特教育模式,而不仅仅是技术训练。他以一首古典诗词的英译为例,探讨了GPT-4o在翻译过程中所呈现的人机互动机制与人类智慧的融合。朱教授指出,在与AI共处的新时代,翻译教学更应注重知识论层面的探究与人文关怀。
(朱纯深教授作主旨发言)
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以“AI Literacy in Translation Education: Preparing for the Digital Future”为题,呼吁将“AI素养”纳入翻译教育体系。他指出,AI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当代译者不仅具备语言能力,也需熟练掌握翻译技术工具、理解其原理与局限。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与项目式学习的结合,未来翻译教育应培养具备双重能力——语言转换力与技术应对力——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以应对数字时代的行业变革。
(李德凤教授作主旨发言)
第四场主旨发言
12日的第四场主旨发言由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谢桂霞博士主持。香港岭南大学龙惠珠教授以“Usage Patterns of the Verbs Yi (Interpreting) and Chongyi (Relay Interpreting) in Early Imperial China”为题,分析了先秦两汉文献中“译”与“重译”这两组汉字的使用模式。她指出,“译”多用于描述中国对外探索与沟通,“重译”则常出现在关于外邦来华的叙述中,体现出一种以华夏为中心的形态。这一语言使用上的分化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他者”的认知方式,也揭示了“重译”在当时话语中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该研究为理解中国古代翻译活动的历史语境和语言意识提供了新视角。
(龙惠珠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山大学邵璐教授发表题为“AI时代的众包翻译技术发展”的主旨演讲。她指出,众包翻译作为一种新兴的线上协作模式,已在AI和数字技术推动下迅速发展,正在从多个维度重塑传统翻译范式。邵教授从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阶段出发,结合架构图,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与众包翻译融合的路径,并探讨了各阶段中的关键技术节点与实施策略,强调其在提升翻译效率、实现社会化翻译方面的巨大潜力。
(邵璐教授作主旨发言)
香港理工大学刘康龙博士以“Investigating Student Engagement with AI-Generated Feedback During Translation Revision”为题,分享AI反馈在翻译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他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生在翻译修改过程中与ChatGPT生成反馈的互动情况。尽管学生对AI反馈普遍能理解且认同其价值,但其实际修订行为受认知与情感因素共同驱动,呈现出复杂的参与机制。该研究为探索AI在翻译教学中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新思路,也呼应了当前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
(刘康龙博士作主旨发言)
在主旨发言之后,现场观众对主旨话题展开提问环节,教授们和青年学者展开更为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张威教授回答观众提问现场)
(现场青年学者向刘康龙博士提问)
(王斌华教授就热点的AI口译话题发表自己观点)
闭幕
主旨演讲结束后,大会进入总结致辞与闭幕环节。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谢桂霞博士代表会务组方总结两天会议的丰硕成果,并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会师生表示衷心感谢,并特别感谢全体研究生志愿者的辛勤付出。随后,下一届主办方代表付添爵博士发言,诚挚邀请与会嘉宾继续关注并参与下一届中英联合翻译学研讨会,共同推动翻译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发展。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谢桂霞博士致闭幕辞)
(下一届主办方代表付添爵博士致欢迎辞)
编辑:张莉君
初审:华玉勉
审核:梁洁瑜
审核发布:郑华
資料來源:第三届中英联合翻译学研讨会圆满举行